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必须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对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和探索,深入推进课程考核系统化改革,建立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课程考核方式。

一、指导思想

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岗位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能力训练为主线,形成以“三多”为主体的综合性评价,即利用多种评价手段、多种评价形式和多方评价主体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通过课程考核系统化改革,实现“五化”,即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内容科学化、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对象差异化、考核时间全程化。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结合,将成绩分数分解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使考试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并以考核方式的改革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从而促进我院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总体要求

(一)考核形式多样化。

通过多样化考核形式真实考查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除继续做好传统的笔试(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与口试外,鼓励采用成果性考核(大作业、调研报告、读书报告、作品展示、课程设计与课程论文等)、操作任务考核(实际操作、模拟操作、情景描述等)、计算机及网上考核、自我评定与小组评定考核(学生笔记、学生学习总结、小组协作与配合意识、团队贡献等)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特别提倡两种或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来全面评价学生。也可以采用分段考核评价形式,或组织知识技能竞赛,根据名次确定学生成绩,强化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就业能力等。

(二)考核内容科学化。

考核内容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献资料检索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减少死记硬背内容,增加动手操作考核内容。特别是专业核心课要重点考核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情况,尤其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基础,重在应用,贵在创新。

采用笔试考核的专业核心课程,客观型试题、单一知识点试题一般应控制在30%以下,主观型试题、综合运用型试题应不少于40%。所有实践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理论部分考核所占比重应控制在40%及以下。

(三)考核主体多元化。

尝试走出教室、实训室,进入行业企业一线,实行由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社会和学院多方共同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考核的评价机制。实行院、系(院、部)两级考核管理模式,以系(院、部)管理为主。各系要根据各专业所要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安排学生参加社会所认可的各种资格证书考试。

(四)考核对象差异化。

通过标准化考核与分层考核相结合,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能力发展空间。教师在命题时(含理论考核、实践操作考核),要针对性地设计标准题和选作题。标准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主要是考核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占70%;选作题(分为A、B、C三级)是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的,占30%。学生选作A级(较难)题目的,按评分标准的120%计分;选做B级(一般)题目的,按评分标准的110%计分,选做C级(较易)题目的,按评分标准的100%计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向上。

(五)考核时间全程化。

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形成性评价理念,打破“一刀切”的考核时间模式,做到考核全程化。结合课程特点,合理地确定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的比例。平时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考勤、回答问题与讨论、作业和实践操作技能情况、小论文(读书报告)的撰写能力等,还可适当增加各种小型实验实训、小型测验的考核次数。期末考核侧重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

三、主要内容

要改变目前课程考核中部分存在的过于注重考核学生课本知识掌握情况,而轻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的倾向,使考核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职业技能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要善于从实践(际)要求与课程内容联系和运用出发,强化应用与实践能力考核。如“思政”课程,可采用案例分析、热点评析、读书报告、综述演讲、小论文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要针对不同专业特点与课程特点,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一)知识点密集、量大面广的课程,要逐步完善和使用试题库(对试题库、试卷库要不断更新维护),实行教考分离;有的课程(如高等数学)经系(院、部)、教务处批准可采用半开卷考试等形式。

(二)注重能力、素质的课程(职业技能学习领域课程或岗位能力类课程),要注重选择开卷考核、实践操作考核或成果(成品)考核评价等方式。

(三)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特别是财经类、旅游类、语言类专业核心课程可引入与实际问题直接结合的小论文形式考核,并组织进行口试答辩;土建类、制造类、电子信息类、医药卫生类也可采取写研究报告的形式考核,如从教学内容中选取某一难点、或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质疑、或对某一局部规律的探讨、或对某一结论的拓展、或对某一数据的讨论等。

(四)实践类课程要切实考核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加实践技能考核所占的比重,有些课程可以试行与国家或国际相关的技能等级考试合并,以增加权威性,有利于学生就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考核在强调综合能力训练的同时,适当考虑与就业单位需求相结合,聘请用人单位参与出题、指导实习及毕业设计、参与论文答辩等。

(五)订单培养班专业课程及技能项目考核,应主动联系冠名企业,邀请企业参与考核,以便校企双方及时发现订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以此引导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促进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

各类考核都要切实提高效度,既要符合课程标准(大纲)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和社会需要。考核成绩原则上要符合正态分布,各类试卷命题前都要有设定的期望值,并逐步减少平均分与期望值的差距。实施课程考核改革,要做到考核有内容,评分有标准,成绩有依据,过程有记载,课程考核结束后要将考核过程的原始数据、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及课程考核改革总结等与学生成绩一同上报系(院、部)教务科。

四、工作安排

课程考核系统化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各研究室与广大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中。

(一)2010年6月30日前,各课程负责人将《课程标准》中有关课程考核设计报课程所在专业研究室,公共课由公共课部牵头组织制定。

(二)2010年9月,各专业研究室汇总本专业所有课程的考核设计,形成专业课程考核系统化改革方案。经所在系(院、部)审核通过后报教务处备案。

(三)各专业研究室、各系(院、部)、教务处对实施课程考核改革的课程进行实时跟踪管理、评估与总结,以便经验推广。

附件:《使用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考核标准(供参考)

附件:

《使用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考核标准(供参考)

表一 考核标准

序号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成绩比例(%)

1

项目考核

考核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项目中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详见表二

50

2

独立实践

考核学生在独立实践项目中综合技能的应用,详见表三

10

3

综合项目实训

考核学生综合技能的应用,详见表三

10

4

理论考核

综合测试学生对较复杂零件进行普通机床加工的知识掌握程度,详见表四

20

5

教学参与程度

根据其在小组中的表现及考勤、提问等进行评分

10

合 计

100

表二 项目考核标准

序号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成绩比例(%)

1

学习态度

职业素质、实训态度、效率观念、协作精神

5

2

过程操作

操作规范

25

3

实训报告

文档写作能力、文档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20

4

课内实践

操作规范,合理的加工工艺

50

合 计

100

表三 独立实践或综合项目实训考核标准

序号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成绩比例(%)

1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能分析各种材料的性能特点及热处理工艺

10

2

工艺路线的确定

合理制订工艺路线

10

3

刀具及切削参数的正确选用

能合理选择刀具和切削参数

20

4

机床的操作

能安全、文明操作各种设备,工作作风严谨

10

5

零件的检测

零件的技术要求满足图纸要求

50

合 计

100

表四 理论考核标准

序号

考核的知识点及要求

成绩比例(%)

1

零件的选材及切削运动

5

2

钢的热处理、铁碳合金状态图

12

3

零件的安装与定位

10

4

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

5

5

车刀的种类、刀片型号的编制及车刀型号的编制

12

6

车床运动特点及传动系统

10

7

车床常用夹具及安装定位知识

10

8

刀具材料、刀具几何角度及作用

20

9

工艺知识

3

10

切削要素及冷却液

5

11

其他机床的运动特点

8

合 计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