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榜样不一定都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绩。在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兢兢业业,以身作则,干着同样的事,却比大多数人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他们平凡却不普通,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建功立业,值得学习。

  榜样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为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和模范带动作用,从今日起,校园网开辟专栏“身边的榜样”,集中宣传报道一批先进人物事迹,用典型引路,以典型育人。欢迎投稿,提供线索。

  邵振中,男,1968年生,中共党员,生物工程学院教师。一位孜孜不倦的师者,一位厚厚实实的“老农民“,一位淡泊明志的乐天派。

科学之方塑英才,满园桃李吐芳菲

  曾经有一位毕业生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邵sir,一位厚厚实实的‘老农民’,总在不懈地耕耘。那一年秋,看来看去,穿的总是那件质地粗糙的浅棕外衣,对面低头立着一个摸索不着人生边界的少年,就在千山某个转角的阴天黄昏里明亮亮地成为一种寂寂的永恒。”

  这,是对邵老师爱生如子最真实的写照。

  自2004年至今,他先后担任中专畜牧兽医0401班、农业技术与管理0701、0902班及农学0801班班主任。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生涯,使他深刻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繁琐与艰辛。尤其在担任中畜0401班班主任期间经历的点点滴滴,五味杂陈,至今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中专生,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不谙世事,自律性差,多数学生带着不良习惯,但他们天真可爱、表现欲强、渴望认可。他们是家长的掌上宝,承载着家长的期望。邵老师从不放弃任何一个。他事无巨细,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出发点,用爱心感染学生,用耐心引导学生,用信心激励学生;他潜心研究育人规律,寻求科学之方。他灵活应用“四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组织和管理学生,在发挥尖子生带队作用的同时,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他时刻与任课教师保持联系,了解班级学生动态;他时时与学生谈心,与家长沟通,关心学生每一分每一毫的进步,千山某个转角的定格是他工作的常态,他习以为常;应对学生突发事件,他淡定从容,昼夜陪伴。无数个不眠之夜,他扪心自问:我究竟能带孩子们走多远?我又能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留下些什么?

  科学之方塑英才,一分坚持一分荣耀。如今,人到知天命的年纪,昔日那些经他悉心调教的稚嫩学子们,载誉而归,一声声“邵sir、邵sir”的呼喊,让他感到无比欣慰。

乐善好学不停息,孜孜不倦赤子心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邵振中以此为座右铭。自任职以来,他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专业进修、行业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学术会议交流等,使自己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综合素质不断提升。2001年,学院涉农专业生源萎缩,专业结构发生改变。为了突破瓶颈,适应教学需要,他报考长江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并于2004年顺利毕业。通过学习《土壤微生物》等多门课程,他拓展了知识面,为科研工作积累了更多的农业知识。2007年,学院增设“一村一名大学生”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为使传道授业解惑更加得心应手,他继续参加长江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进修,并于2008年获得硕士学位。

  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自身科研课题的需要,他先后于2008年、2011年、2014年利用假期到襄州区张湾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襄阳市昊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襄阳市农科院等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践锻炼学习。寻源头活水,知行合一,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升技能。乐善好学,孜孜不倦,他一直在路上。

学高身正为人师,传道授业显身手

  作为一名教师,邵振中先后承担《土壤微生物》《生物统计》《作物栽培》《农业政策与法规》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年平均教学工作量为248小时,超年平均核定工作量98学时。繁多的教学任务并没有让他感到力不从心,反倒乐此不疲。他深爱着他的工作,深爱着他的学生。他与时俱进,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努力掌握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提高教学时效的新渠道和新手段。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自身素质与学习特点,他因材施教,开展“信息化教学”、“课堂反转”、“田间地头”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时邀请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为学生讲学之外,他积极投身课程建设,协同其他老师完成《作物栽培》《植物病虫害防治》等课程的分段和重组工作。结合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特点,更新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当地生产实际,并完成《作物栽培》《植物及植物生理》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立于三尺讲台之上,他自信满满,他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不遗余力。一纸教案,三寸粉笔,七尺讲台,是属于他自己的“土地”,他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把自己生根发芽,为莘莘学子播撒希望的种子。于是,你时常会看见那件质地粗糙的浅棕外衣,那张写满奉献的暖色面孔,那头银丝若隐若现的齐整短发以及那些个被一张张稚嫩脸庞簇拥着的沸腾。

不忘初心稻粱菽,爱农兴农必躬行

  邵振中是一名高校教师,却处处彰显着农民的本色。除却教书育人,他把余下的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科研。他着一身农民行头,说走就走,深入田间地头,挖山药,肥麦冬,育种苗,耕耘不止。他与何家涛、赵劲松等教授共同成立了“湖北麦冬工程技术中心”,先后进行《湖北麦冬需肥特性及优化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湖北麦冬种子保存与改良技术研究》《湖北麦冬质量标准化研制》等多项课题研究。系统的课题研究,为襄城区欧庙镇湖北襄麦冬生产基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服务,解决了麦冬种植、品种选育、施肥特性、标准化生产等实际问题。协同王保清、瞿宏杰、王会老师等科研团队完成了《山药组织培养及种苗繁育技术研究》、《葡萄筋尖脱毒技术研究》、《草莓脱毒快速繁育研究》等课题项目,并分别获得了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为解决襄阳本地农业推广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他主持开展《襄阳地区农业推广体制改革研究》课题,发表论文5篇。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省委组织部和省农业厅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农村干部素质和能力问题而实施的一项学历教育工程,生源绝大多数是在职村干部。邵振中在担任“一村一名大学生”农业技术与管理研究室主任期间,主持完成“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根据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特点开设教学内容,按季节将种植与病虫害防治、养殖与疾病防治合并,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在人才培养实施中采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12个校外实训基地和一个农业科技园。课堂教学采用“田间地头”实地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引领这些影响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做好知识的储备,培养他们“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技能。

  在担任系实训中心主任期间,他协同各研究室完成了五个实训中心、二十四个实训室、一个农业科技园的建设规划。在实训室中,设立“湖北麦冬工程技术中心”、“鄂西北动保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为服务地方农牧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他付出种种努力,风雨无阻在田间潜心钻研,大胆改革引领农业发展主力军,设立研究机构服务一方农牧,都为了圆一个厚实的兴农梦。他总是念着自己版本的艾青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农业爱得深沉。”

来源:宣传部  作者:崔健民 /编 钟炜 /图